2010年5月1日
誠品畫廊|動靜之間:淺談陳夏雨、熊秉明、夏陽的雕塑作品
一探「極‧靜‧真‧放」陳夏雨、熊秉明、夏陽雕塑展(5/1- 5/30),並且與夏陽面對面,暢談他的最新創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夏雨(1917-2000)、熊秉明(1922-2002)、夏陽(1932-),三位出身於東方的藝術家,其藝術養成上皆明顯受過西方的影響,作品在現代雕刻的美學架構下,散發濃厚的東方思維。他們從靜態與動感的雕塑創作中具現他們的人生:陳夏雨的靜思隱逸;熊秉明的去國懷鄉;夏陽的激情浪漫。三人的作品和生命或有不同,但是他們對於藝術理想的追求和堅持並無二致,其崇高的氣度尤其令人敬佩。(截自李政勇文〈動靜之間:淺談陳夏雨、熊秉明、夏陽的雕塑作品〉)誠品畫廊|11073 台北市松高路11號五樓
文/李政勇
陳夏雨(1917-2000)、熊秉明(1922-2002)、夏陽(1932-),三位出身於東方的藝術家,其藝術養成上皆明顯受過西方的影響,作品在現代雕刻的美學架構下,散發濃厚的東方思維。
三人當中,年紀最長的陳夏雨,曾留學日本,25歲時因為連續三年入選帝展的紀錄,榮獲終身免審查的殊榮,為台灣早期具代表的雕塑家。陳夏雨63歲才舉行生平首場個展,現存作品不多,每件都是他的嘔心瀝血之作。陳夏雨的人體雕塑以裸女為代表,在寫實與簡約的造型間呈現圓融的靜態之美,尺寸儘管不大,卻蘊含有強烈的生命力與單純高貴的精神。
陳夏雨的人體雕塑,乍看之下很有馬約爾(Aristide Maillol, 1861-1944)渾圓飽滿的古典樣式,但不管是作品標題的使用或雕刻細節,陳夏雨顯然都比馬約爾更具有寫實的意圖。馬約爾的飽滿女體,以紀念碑式的巨大尺度呈現象徵性角色,作品追求普遍性的理想美。而陳夏雨的雕像雖然亦呈現靜態的古典美,但他雕刻的對象則是現實人物,其婉約的姿態與神情中刻畫的是溫柔賢淑的東方女性典型。
別於陳夏雨在雕塑中對於靜態之美的呈現,曾經長期旅居西方的熊秉明和夏陽,則透過雕塑創作另一種屬於東方線性結構下的動態之美。熊秉明集哲學、文學、藝術等修養於一身,其雕塑作品雖然不多,卻充滿力道與感情,最著名的當為60年代的「水牛」系列。這些形體樸拙、肌理粗糙的水牛,有站、臥、行走、駐足、回首、跪地的多種樣態,其厚重的身影連結著中國農業社會的土地,也負載著藝術家流浪異國時的鄉愁。熊秉明完成於1969年的《跪牛》和1993年的《回首牛》,堪為其中的代表,那瘦骨嶙峋的牛隻顯現傑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i, 1901-1966)對他的影響,但身上傷痕滿佈的面貌所訴說的應該是另一段無可奈何的時代苦難。
比起陳夏雨、熊秉明兩位前輩,夏陽的雕塑家身分顯得更少。不過,這種非學院的雕刻背景,反而讓他用金屬片雕的形式顛覆西方的結構與量體,將西方的塑形觀念改以書法般的「線」與「面」的流動關係呈現,在三度空間傳統裡創造一種嶄新的審美經驗。夏陽的這些作品有著西方的未來主義雕刻的動感,但他隨興剪裁、曲折的線條卻柔化了原先金屬的硬度,並在敲擊與拼組構成中透露另一番空靈飄逸的東方氣息,它們既是藝術家從民間剪紙得來的靈光,也是其繪畫多年的「毛毛人」系列作品所提煉出的精髓。
三位前輩藝術家從靜態與動感的雕塑創作中具現他們的人生:陳夏雨的靜思隱逸;熊秉明的去國懷鄉;夏陽的激情浪漫。三人的作品和生命或有不同,但是他們對於藝術理想的追求和堅持並無二致,在藝術面臨市場的高度考驗和影響的當下,這些前輩藝術家們的崇高氣度尤其顯得令人敬佩。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