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主義(Symbolism)是十九世紀末期流行於全歐洲(主要是法國)的藝術思潮,特別在文學與藝術上。它的產生是對印象派藝術和寫實主義所標榜的原則的反動,企圖用視覺形象表達神秘和隱蔽的感覺。自然主義和現實主義注重以細節表現現實,法國象徵主義一大部分上是對自然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挑戰。象徵主義運動傾向於靈性、想像力和夢幻的感覺。
象徵主義的繪畫,受詩的語彙、浪漫派的幻想的影響,以及在形式上受到前拉斐爾派的懷舊風的魅力影響,至於在創作方面,是主觀的和心理的內在世界的探討。 象徵主義揚棄從自然界去吸取靈感,他們致力於精神層面的問題,從事想像方面,但並不重視觀察方面的問題。
在整個象徵主義的題材取向:
1.神話傳說 2.日常的潛意識狀態 3.鬼魅 4.情慾 5.描寫古代文化遺跡
象徵主義特色:
1.對印象派、自然主義及寫實主義之反動,反對描寫具體看的見、摸的到的事物觀念。
2.表現理念、情緒、冥想,企圖用視覺形象表達神秘和隱敝的感覺。
3.題材遠離現實進入幻想境界。
4.夏凡納(Chavannes)、魯東(Redon)、牟侯(Moreau)
著名象徵主義藝術家有:
夏凡納 (Puvis de Chavannes,Pierre, 1824~98)他深深信「對應於每一項清晰的觀念,都存在著一種能將之傳述的圖像思想」,代表作品《 氣球 》(1870,巴黎奧塞美術館)、《 海邊的年輕女孩 》(1879,巴黎奧賽美術館)。
魯東 (Odilon Redon, 1840~1916),聲稱他創作的目的在於「將人類的情感轉化為阿拉伯式的風格」,代表作《 庫克羅普斯(獨眼巨人) 》(1914,荷蘭克羅勒‧謬勒美術館)。
牟侯 (Gustave Moreau, 1826~98),他所畫的幻想世界和英國拉斐爾前派中古的夢想很接近,又是野獸派大師馬蒂斯和魯奧的指導老師,對藝術界影響很大。代表作《顯靈》(1874-76; 水彩 ,羅浮宮; 油畫 ,巴黎牟侯博物館)、《 莎樂美在希律王前跳舞 》(1874-76,洛杉磯藝術館文化中心),描寫莎樂美(Salome)正在起舞。
象徵主義(Symbolism,1885~1895)
十九世紀末,受到尼采的唯心主義哲學和柏格森反理性主義和神秘主義的影響,一種悲觀的世紀末情緒色彩在法國的藝術思潮中慢慢擴大開展,象徵主義(Symbolism)因而產生。首先反印在文學與詩歌創作中,刊載在雜誌上的文學詩篇,配合大量的插圖,造成文學和繪畫的相互影響,也促進象徵主義的文藝思潮發展。
而藝術中的象徵主義理論則是由藝評家奧赫耶(Albert Aurier)於一八九○年針對高更的作品所撰寫的評論〈繪畫中的象徵主義〉一文奠下基礎,他認為藝術創作必須同時是意念的、象徵的、綜合的、主觀的及裝飾的。藝術應該以形式表現觀念,藉著一種普遍認同的模式與符號來表達這些形式,以傳達主觀而複雜的認知,而為達此目的,只有裝飾性的作品能夠完整呈現這樣的美學觀。因此,象徵主義的畫家們放棄了文藝復興以來所發展出的自然主義式的描繪技法,廣為參考文藝復興之前或東方及原始的非西方的藝術創作傳統。平面型態、色彩單純、具有符號意義的構圖方式,成為象徵主義畫家靈感的重要來源。
象徵主義是對印象主義和寫實主義注重客觀對象的描寫的反動,不同於印象派記錄自然物像與光影的瞬間變化,或寫實主義者所追求的事物真實面貌,而是強調藝術應該傳達主觀的意念、情感和詩境般的想像。由於他們反對工業社會對物質及理性的過度強調,主張創作應該要表現內在的抽象情感,因此象徵主義有時也被認為是浪漫主義的一種復甦。象徵主義主要強調感覺,反對理性與客觀。在創作中融入夢境的表現手法,追求怪誕的境界,甚至歌頌死亡;主要受叔本華美學的啟發,並兼採波特萊爾的「萬物感應」理論和馬拉美所主張的「暗示」手法,作品經常以文學性的主題詮釋出想像般的夢境和詩意感情。代表畫家包括了夏凡納(Puvis de Chavannes)、摩洛(Gustave Moreau)、魯東(Odilon Redon)、伯恩‧瓊斯(Edward Burne-Jones)、波克林(Arnold Böcklin)、高更(Paul Gauguin)和霍德勒(Ferdinand Hodler)…等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