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6日

轉動萬花筒──安迪沃荷的影像實驗(轉載)

b46e3ce5慘白的面容、瘦削的身形、神經質的眼神,他是被譽為1960年代普普藝術大師的安迪沃荷(Andy Warhol),作品涉及繪畫、雕塑、電影、音樂、舞蹈、流行消費文化等領域。他是評論家口中「空無一物的本體」,是朋友眼中「灰姑娘與吸血鬼的綜合體」,是媒體報導「最會賺錢的過世名人之一」。

目前在中正紀念堂盛大登場的「普普教父:安迪.沃荷世界巡迴展」,展出他一百多件絹印、水彩、壓克力創作、雜誌專輯的封面設計。展場中還特別懸掛二十八張由義大利攝影師佩德里亞力(Dino Pedriali)拍攝的沃荷個人照,記錄了他過世前幾年的工作和生活面貌。

沃荷曾在一篇談「美」的短文中說:「有時候,那些有精神崩潰症狀的人看起來可以很美,因為他們移動或走路的方式裡面有一種脆弱的東西,它們顯出讓他們更美的情調。」我覺得這段話也能作為閱讀沃荷作品的一個角度。

他喜歡拿剩餘的東西去創作,把濃湯罐頭和可樂瓶變身成藝術,復甦或重塑被棄物的形象。他認為藝術創作者是客觀的、沒有思想的人物,所以他把自己當作一部機器,只顧生產和製造,他說:「我不需要去認識藝術」、「賺錢是一種藝術,工作是一種藝術,而賺錢的商業是最棒的藝術。」他成立「工廠」來大量複製冷漠呆板卻富饒絢麗的名人或商品圖像,那些圖像本身的脆弱特質,正好突顯了乖張、奇異、病態的美感。

沃荷也在「工廠」拍製電影,早期的作品沒有劇情、沒有剪輯,如同生活實錄:他拍一個男人六小時的睡眠狀態、拍帝國大廈八個小時、拍三十五分鐘性愛時的臉部表情。這似乎是他平面創作的延伸,單一、低限、重複、反敘事。而1965年之後的作品,影像簡單、粗糙、失焦,沒有內容和形式上的鋪張。《雀兒喜女郎》由十二部三十分鐘的短片組成,短片的內容只是一般日常生活的片段。影片採用分割銀幕的視覺效果來呈現,讓不同的場景和人物並列,產生對話。

1968年,他拍攝了一部純粹關於性交的電影《幹》,演員在片中討論越戰、做愛、淋浴。因拍片時的疏忽而使沖片後整部電影呈現冷靜的藍色調,為避免放映時遭到刁難,沃荷將片名改成《藍色電影》。
當他的電影作品榮獲獨立電影獎時,頒獎詞是:「奇異的感受透過安迪沃荷的影片而產生。世界改變了它的調性,變得強烈而有張力。我們所見的世界只是單純的原質,像吃就是吃,睡就是睡……」。

安迪沃荷的影像作品由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日常事物組成,他以遊戲之姿,提點出蘊含在其中的詼諧和怪誕感,拼貼成令人驚艷的圖形,像轉動萬花筒,看見無限循環的繽紛風景。


轉載自 http://magz.roodo.com/article/29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