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3日

2008年台北美術獎:論述‧藝術介入‧新媒體之後的焦慮

文/陳韋綸
或許如同北美館館長謝小韞所言,08年台北美術獎徵件數共計386件、入圍數共計28件,展現年輕一代藝術家創作量多且精,「令人驚訝!是不是因為經濟不景氣,年輕人意識到必須埋頭創作?」而今年五位得獎者王挺宇、余政達、林昆穎、林冠名以及許家維的媒體作品,林平於評審感言提出詰問:「這代表繪畫的全面式微嗎?」台北美術獎向來被戲稱為藝術學院獎,評審團與得獎者之間隱諱的師生關係、參賽者多為藝術學院內年輕學子是心照不宣卻又讓人詬病的矛盾。至於能否作為當代藝術的風向球,又或僅僅反應評審團的口味,或許就像評審姚瑞中的一句:「台北美術獎,不過就是一個獎而已。」

遊戲規則被掌握的台北美術獎

將五位年輕藝術家一字排開,評審之一的林宏璋認為得獎作品的關聯性在於關注現實,並且採取一種敘事、虛構的概念,由感知現狀進行創作,藉作品改變對於現實經驗的認知。去年剛從北藝大科藝所畢業的林昆穎,其作品《養海》關注全球暖化,有別當代藝術介入社會強調的行動力或即時性,以狂想方式面對/逃避現實。而今年台北雙年展中以《附身【聲】:介紹》獲得注目的余政達,則是將中正紀念堂改名自由廣場當晚的攝影記錄以敘事口吻稼接拍攝/被拍攝者的關係,突顯觀者透過媒體影像遠離真實、親近擬像的議題。王挺宇的作品則完全依賴論述操作,唯有進入其敘事脈絡中才能理解其把玩的觀看權力議題中。接連兩年作為台北美術獎的評審,林宏璋表示此次的競爭氛圍濃厚,參賽者有備而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台北獎的遊戲規則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被掌握?」相對於往年,「今年台北美術獎似乎完全為藝術學院的比賽,反應出的美學事實是台灣藝術學院學生,更有計畫與策略性的參加這個比賽…,藝術形式要如何被製作的方式也更為清晰。」

相對地,姚瑞中說得很直,年輕藝術家們太過老練,「讓我覺得有點看不下去。無論操作或呈現方式都是極其專業,佈展時館方不必配合,自己搞定。如此容易地融入機制內,草莽性相對不足,很多想法是不是在過程中消失?」他亦表示幾位在新一代頗負名氣的聲響創作者的作品儘管維持相當水準,但是「皮」掉了:「不去得罪人,然後獎拿一拿;這幾年下來的同質性太高」讓他無法接受。藝術大學出身的創作者普遍嗅不著姚瑞中口中的草莽性,相對來說學院味則是「稍重了」。一些離開學院不久的創作者也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譬如當記者詢問余政達其作品《他是我阿姨》是否把玩布希亞的擬像概念時,他微笑表示記者並非提出問題的第一人。「其實我今天有想到這個問題:作為創作者,我有必要把論述想得那麼完備嗎?」余政達疑問:縱然如當代藝術創作概念大於形式以及美學的表現,這樣會不會導致藝術家只對懂藝術的人說話?「對我而言,作品論述並沒有特別產生於創作過程的某一階段,有時只是個人生活經驗的切片放大。」

平面繪畫的全面退位 媒體藝術創作者的市場焦慮

問及怎麼看今年平面繪畫的全面退位,姚瑞中不諱言媒體藝術本身就佔盡優勢,無論是聲光運用或是空間操作上,比起傳統繪畫或雕塑都有更大的空間。他將此次結果歸納為「反應年輕創作者對於媒材的高度敏感」。表示參賽作品中雖不乏優秀的繪畫作品,但是關懷在地議題,跳脫強說愁或是喃喃自語的作品才能脫穎而出。然而他也坦承這次評審團(林平、林宏璋、陳泰松、莊普、陳愷璜以及姚瑞中本人)同質性高,關注焦點皆放在媒體、影像以及藝術介入,「是不是以後可以有一兩位評審是距離體系較遠的,不論是文化學者或是人類學者」,藉以擺脫得獎者濃厚的學院氣息。

媒體藝術於今年台北美術獎中大獲全勝,正好反襯出年輕創作者的焦慮─面對藝術市場偏好的焦慮。「如同版畫是一種可被複製而單價拉不高的問題。我們賣的是光碟加一張保證書。」余政達提及兩年前畫廊與年輕藝術家大量簽約的風潮,或是合作過程不甚愉快、或是迎合市場而固定風格的狀況,都讓他自認不是一個適合進入畫廊的創作者,「我的心態是:畫廊與創作者之間有隔閡,它們得關心大眾品味,可是我不需要大眾品味來支持創作。究竟要不要與商業機制產生關聯?要不要轉向?今天《她是我阿姨》可能因為得獎而產生討論,在市場上卻是無效,那我是不是要生產一些可被買賣的作品,同時不要違背自己的意願。」相較之下,他寧願作品能夠被美術館典藏─如同國美館典藏其《附身【聲】:介紹》是比較理想且保險的:「一是作品具有典藏指標性,二是避開拍賣市場炒作價格對藝術家造成的傷害。」

姚瑞中表示整個亞洲對於媒體藝術的接受度普遍不高、依舊偏好實體物件的市場趨勢下,行家仍以收藏型為主,而且都是企業家,不太會去收藏「光碟片」。但姚瑞中這樣回應到年輕創作者面對市場的焦慮:「市場對於藝術創作是假議題,是後續的邊際效應,不如持續創作,有各種補助可以申請。必須給收藏家五、六年甚至是十年的觀察期來等待公評、讓他們知道你/妳有持續關注相關議題或從事新媒體創作。」

總結來說,他認為今年看了亞洲這麼多雙年展(「爛雙年展這麼多!」他如此說到。)感到欣慰的是這次台北美術獎幾位年輕藝術家起碼還願意介入社會。「例如日本最近在鼓吹動漫,政治批判與介入是不是太少?大陸方面還在玩弄玩世寫實主義與後波普,真的不必妄自菲薄。連續三年的雙年展還是對年輕藝術家產生一定的影響力。欠缺的是與國際互動的平台,因此關注焦點仍在大陸。」

至於台北美術獎,如姚所言:「比賽就是如此,評審決定為決定, 得一百個獎不如一直創作,好不好?」

轉載自破報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對於把創作當生命來做的人
得不得這個獎 其實沒什麼差別

最大的差別
也許
就是可以有一筆錢來專心作創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