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比派 或稱 先知派(Nabis),此一名詞出自希伯來語,是先知的意思,此名稱的用意在表明其信念、創作思想同宗教的密切聯繫。
約在1888年,一群年輕的法國藝術家,在朱利安學院組成那比派這個團體,「如此命名是由於其激情狀態促使他們必須回歸到自然的本質」。
1889年,高更與賽柳西埃(Serusier)在阿旺橋結識,在高更的建議下,賽柳西埃(Serusier)於1888年9月畫下了 <愛的森林>,作品的顏色用色為大膽的純色,這件開啟那比派的先端。
納比派藝術家受到高更藝術的影響,藝術家放棄支撐著繪畫的傳統觀念,以自由的表現方式發揮在:地毯編織、扇子、馬塞克磚、家具、陶瓷器、海報、插圖、書本,劇場的裝飾和木偶戲的設計上。
那比派根本的主張在於反映當下生活的內在、精神和夢想。他們拒斥現實主義而欲重回「原始感覺的滋味」。 畫家們以富裝飾性的阿拉伯曲線表現,層層相疊直至變形為止,並且從線條中得到一種情感的力量。 畫面大量的幾何圖形和中間色調的運用,凸顯出以一種明暗變化的裝飾性繪畫所欲展示的企圖。 反抗印象派的分析方法,認為印象派所表現的僅是視覺的寫實,繪畫應該在畫面上直接投入人的感情。 注重內容的表現,線條和色彩等要素的說明都可省略。 整體應講求象徵的、綜合的統一。 在繪畫的手法上採取色面的平塗,自然的外形也予以單純化,很顯著地具有裝飾效果。形的單純化與裝飾的色面相配合,為了畫面上的均衡及構成,可以不顧及質量感。為了裝飾上的需要,可以不拘於物體的原來形色。
對色面的區分手法被稱為「合適的因素(Cloisonnism)」,這種塗色方式,受到東方套色版畫、中世紀玻璃畫及義大利14世紀美術所影響。納比派的成員德尼再雜誌中曾提到一段”一幅圖畫,未成為一匹戰馬、一個裸女、或是某一件事情之前,根本是一片平面,披上帶有紀律性配合的色彩”,他認為繪畫應該就是要表現出繪畫本身的特質,像是音樂或詩一樣能展現出自我,德尼的這段話揭示出納比派的藝術特徵,納比派已從印象主義轉化為綜合主義或是象徵主義,在作品的形式上則轉化為著重裝飾的形式與單純的變形。
這個團體大約維持了十年,藝術家們彼此的差異性頗大,成員包括保羅.塞柳西埃(Paul Sérusier,1863~1927)、德尼(Maurice Denis,1870~ 1943)、波納爾(Bonnard,1867~1974)與維亞爾(Édouard Vuillard,1868-1940)。 納比派的活動十期大約是十年左右,其中共舉辦過十七次的展覽;但在1899年最後的一次展覽後,成員的理念出現分歧,因此而解散,分裂成為分離派、綜合派或新傳統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