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3日

話‧畫─荷黑‧瑪葉與吳季璁雙人展

JorgeMayet_Corazón de Fuego_燄_2009
話‧畫─荷黑‧瑪葉與吳季璁雙人展
About Painting – Jorge Mayet & Wu Chi-Tsung
展出時間:2010/7/17~8/15
開幕酒會:2010/7/17 (六) 19:00



當代藝術的有趣與多元在於其提供寬廣的國際視野,「跨文化」的議題與展覽企劃一直是台
灣夏可喜致力推廣的重點,我們希望透過不同文化間的激盪與火花,提供當代藝術多層次的
思考與賞析方向。


<話‧畫─荷黑‧瑪葉與吳季璁雙人展>因而產生。在古巴藝術家荷黑‧瑪葉的雕塑裝置與台灣新銳藝術家吳季璁的錄像攝影作品中,不約而同地以「樹」為主角,探討當代藝術中繪畫除
了在傳統架上之外的可能性。這是古巴藝術家荷黑‧瑪葉在東亞的首展,將會是台灣藝文愛好
者首次欣賞到在古巴特殊的政治背景下所產生的當代藝術作品。


荷黑‧瑪葉(Jorge Mayet, 1962-)出身於古巴首都哈瓦那的一個藝術家庭。1990年,他畢業
於哈瓦那的國立聖亞歷山大藝術學院繪畫系;1993年,取得同校景觀(Landscape)創作的
碩士學位。由於古巴政權的轉移,迫使瑪葉1990年代中期以後,離開祖國古巴,轉而遷徙並
定居於西班牙至今。


離散或流徙的主題很明顯地見於瑪葉的作品當中。無論是他的繪畫、立體雕塑裝置,或是數
位影像的創作,以樹或家屋所形塑的地景,大多傾訴了一股流離放逐的懷鄉感。就以他最近
所作的風景雕塑為例,大樹失去了豐饒的土地,懸浮飄宕在虛空之中,地面下裸露的根柢對
比於地上荒枯蕭索的樹木枝幹,隱喻了濃厚的死亡氣息。


瑪葉運用立體透視劇場(diorama)的形式,結合全景式(panoramic)的構圖,將頹圮
的鄉村景觀以生態造景的雕塑裝置手法,轉化為圖像學式的象徵或寓言(allegory),
表露了對於家園故土的詩意緬懷,甚至不無對於古巴革命已死的政治暨歷史感傷。


比較於瑪葉,以台北為基地的台灣藝術家吳季璁(1981-)最近也經常以樹──或更確切地
應該是「盆景」──作為主題意象,以之觀照科技媒體如何能夠延續、轉化,乃至於更新
古典的審美。吳季璁在台灣藝壇崛起之初,即表現了對於影像的生成及其本質的興趣。晚
近,他更有意將自己置放在當代的科技文化脈絡中,重新反芻傳統藝術與美學形式的有效性
(potency),尤其是中國水墨與文人畫的歷史,並嘗試透過新媒體的創作手段與過程,加
以呼喚、轉化,甚至再創新。


如果說,荷黑‧瑪葉與吳季璁的創作有任何相通點的話,絕非僅僅是他們仍對繪畫
(painting)的可能性保持高度興趣。更重要的還在於,他們各自通過獨創的顯形/顯影過
程(picturing process),形塑了專屬個人的人文關懷與美學堅持──而且,自然而然地相互
不同。
-- 節錄自「來自遠方的對話──論荷黑‧瑪葉與吳季璁雙人展」 文/王嘉驥

沒有留言: